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wǒ men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文学或者音乐读书赏析 读书笔记
作家的土与洋在我的印象里,余华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他从江西农村走出来,做过五年牙医,当过县文化馆的小职员,其成名小说《活着》,描写的也是乡村,一个小财主及家庭的败落,以及解放前后多舛而悲惨的命运,充满历史的悲壮、厚重与苍凉,与陈忠实的《白鹿原》属同一题材。余华的同名电影《活着》由葛优、巩俐主演,我看过盗版,拍得相当好,却在国内遭禁,这或许降低了余华国内的知晓率(也提高了他的国际知名度)。与余华类似的乡土作家还有莫言、贾平凹等人。余华的名气似乎不如他们,仅比怪才王小波大一点点。他的书,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和民族的苦难,写生命,写死亡,写生存,写怪诞,写悲剧。但凡描写人性之恶,社会阴暗面较多的先锋派作家,国内评价便有争议,也不为官方所认可推崇。但低调的余华在国外的影响却很大,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並获大奖,属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余华也不是一位十分多产的作家,除小说《活着》与《兄弟》以外,《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和《第七天》我还没来得及欣赏。读完余华的这本随笔《文学或者音乐》,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原来,乡土作家余华其实並不土,他甚至是一位很洋气的作家,比那些外国文学专业的硏究生,那些喝过洋墨水的海归还洋气。余华自幼读过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本书算是他的读书心得笔记。他的成就,得益于世界文学沃土的滋养。事实上,他不仅游历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还交了不少外国朋友,这是当代中国作家圈里少有能比的。《文学或者音乐》作为一部余华的外国文学阅读史,西洋音乐欣赏史,他推崇的那些作家,大都是19至20世纪享誉世界的大家,我比较熟悉的有美国的福克纳(《喧嚣与骚动》)、海明威(《老人与海》、《白象似的群山》)、霍桑(《红字》),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日本的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俄罗斯的陀思妥也夫斯基(《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奥地利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卡夫卡(《城堡》、《审判》),哥仑比亚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这些文学巨匠的不朽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不亚于科技产业的进步与发展。为一本读书随笔写一篇长长的书评,似乎不值,但我之所以有想写的冲动,除了国庆节有闲暇,还因为读余华的这本书,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多年读书历程的回顾与小结。余华说“每一位阅读者都以自己的阅读史编写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史”,他提到的那些作家和作品,也曾经像月亮一样伴随着我的生命,映照过我的灵魂,触动过我的心弦。只是,作为普通读者,wǒ men看世界名著,更多的偏重于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记住几句精妙绝伦的警句、对话或比喻。而作为作家的余华,更注重的是创作风格与叙事技巧。他说“一个作家的写作会影响另一个作家的写作”。余华的阅读伴随他整个创作生涯,他从外国文学的阅读中不仅获得了思想启迪,吸取了丰富营养,也开拓了国际视野,学习借鉴了难得的写作技巧。可以说,是外国文学滋养了中国作家余华。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我不熟悉甚至是第一次听说的作家,如瑞士作家博尔赫斯(《南方》、《乌尔里卡》和《沙之书》),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课》),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红房间》),苏联戏剧家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水泥花园》、《阿姆斯特丹》和《赎罪》),挪威作家埃斯普马克(《失忆》),这些作家和作品还有长长的一串,尽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余华欣赏的作品不一定适合wǒ men的味口,但却为wǒ men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浩瀚的文学天空中,提供了一个望远镜和阅读指南。余华谈文学,实则是谈西方文学,至于中国文学,无论古今却甚少涉猎。本书只提及两位中国作家及作品,鲁迅的《孔乙己》与莫言的《欢乐》。wǒ men知道,留日的鲁迅深受西方文学以及尼采哲学的影响。而莫言的偶像,则是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看小说为何以外国为主?是民族虚无、妄自菲薄吗?非也!我想,中华文化尽管灿烂悠久,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位当代作家,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十分熟悉的。而世界上除中国外,还有一百多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哪怕只出一两个天才作家,优秀作品也是浩如烟海,你这一辈子都读不完。人性是相通的,人类也是命运共同体,“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看来,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除了文学,原来余华还是一位发烧级的西洋古典音乐爱好者,这将乡土作家余华的“洋”推向了高潮与极致。余华在书中描述了他从小到大的音乐经历,生动而有趣。功成名就之后,他开始购买音响,大量搜集cd,欣赏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这点爱好wǒ men有共同之处。他对喜爱的作曲家和音乐大师,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肖邦、海顿、舒伯特、舒曼、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查理.施特劳斯、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一一点评,他认为贝多芬的交响乐《田园》表达了至高无上的单纯,他从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自由流淌,“激情在温柔里,痛苦在宁静中”,他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里,听出了个人的绝望,甚至对整个世界人类的绝望。余华俨然是一位知深的音乐评论家,他喜爱为内心而创作的艺术家,认为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和音乐相比,“音乐的历史深不可测,如同无边无际的深渊,只有去聆听,才能知道它的丰厚,存在着星空一样浩瀚的旋律和节奏,等待着wǒ men去和它们相遇”。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也成就了作家余华!他是否还欣赏和喜爱西洋绘画呢?wǒ men不得而知!(2018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