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室,坐着七八位输液者。一位老人,一个小孩,其余都是中年人。除过那个小孩有妈妈陪伴外,其他的人都是光杆司令。有人闭目养神,有人默坐无语,整个房间静悄悄的。突然,门开了,一下子进来五个人:扎针的护士;20岁出头的姑娘——患者;年轻的男孩——姑娘的男友;一对中年夫妻——姑娘的父母。言谈之间,得知姑娘感冒了,咳嗽。护士扎好针后,姑娘的三位亲人问长问短,递水端饭,关切之至。姑娘的饭吃了大半碗,不想吃了,她的父亲接过饭碗,几口就吃完了,看不出丝毫的嫌弃与顾忌。在对女儿的男友千叮咛万嘱咐后,那对慈爱的父母终于离开输液输上班去了。不久,姑娘的准婆婆和大姑子又提着礼包来看望了,而且极其热情诚恳地劝姑娘要坚持服用什么“完美”保健品。
两年前,同一间输液室,我也曾目睹了类似的情况。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来输液,她的父亲、奶奶、外公三人陪着。刚一进来,那位年轻的父亲就向wǒ men打问见没见那个大眼睛的护士,说她扎针水平高。等那护士过来后,他立即极其严肃而认真地向母亲和岳父分派任务:“爸,你站这边,按好娃的腿;妈,你站那边,按着娃的胳膊,要不住的叫娃,咱娃气性大,别叫娃背过气去;我按着娃的头。”扎针时,那小女孩果然哭得很厉害,而奶奶那一声声“臭臭,奶奶在这儿呢”的呼声也绝不亚于孩子的哭声。扎好针后,那女孩还在哭,年轻的父亲看到输液室里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便请小男孩逗自己的女儿玩,小男孩很乖巧,不断地跟小女孩说话,还给她几块自己的饼干吃。小女孩终于止住了哭声,还开口要“歪歪”(爽歪歪)。父亲便出去给她买了,回来时竟然提了一大包零食,还很大方的掏给小男孩一瓶爽歪歪、一盒饼干和一桶可比克薯片。两个小孩开心了,几个大人也开始了闲聊。于是年轻的父亲开始抱怨小城落后,说要在市中心买房子,以便于孩子以后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心疼的说:要在那边买房子,你们以后上班可就不方便了。年轻的父亲立即答道:“那有啥呢,为了娃娃,还怕啥不方便呢?”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大概都受到了长辈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吧,哪怕他已经成年,长辈总是把他们当做小孩子去照顾。可孩子们长大后,有几个人又能如此对待长辈呢?看看输液室里的这些光杆司令们吧,那个可能没孩子呢?可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上学、上班!他们输液过程中要上洗手间,只好自己一手高举着输液瓶小心翼翼的前行;输液完毕,也没人替他们去喊护士,只好又如此高举着吊瓶去注射室。而他们对儿女子孙却没有半点抱怨。难道世事真如俗语所说:“父母心在儿女身上,儿女心在石头身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