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指责80多岁的父母:他们把两居室的空间堆得几乎无从下脚,家里到处是各种废弃纸箱、塑料瓶、旧报纸及广告印刷品。冰箱里,不知吃了多少天的剩饭剩菜,塞得满满当当。而亲友送来的食品因舍不得吃而过期的俯拾皆是。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们为何要把本可以舒适安逸的生活过成这样?
极度节俭终难改
母亲的房间囤积了她一生的珍宝:结婚时的大腰粗布裤子、拴着铜钱的包袱皮,我小时候的格子外套和花棉裤,哥哥小时候的汗衫,以前做鞋时的鞋样子,织毛衣剩下的毛线团,她孙子的小鞋,爸爸年轻时的剪绒领子棉大衣……
父亲最大的乐趣是废物利用,比如把捡回来的木板钉成鞋架,把纸盒子剪成各种收纳盒。父亲的乐趣之二是买划算的东西,比如打折甩卖的日用品,过期的糕点,以发芽发霉为最终结局的整麻袋的红薯……
我赌着气,不顾他们的唠叨,把空纸箱子空瓶子旧报纸等统统扔出去,几乎花了一天时间把家里清理一遍。但等我半年后再次回家,家里又恢复了原样……
ldquo;活在过去”才心安
父亲明明每月有六七千元退休金,为何把日子过成这样?这不禁令人思考,该如何去理解父母的执念?
其实,时下在很多小区,沉迷捡垃圾的老人屡见不鲜。有专家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老人‘拾荒表现出来的正是‘心荒。年轻时经历过物质贫瘠的时光,现在用囤积物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将情感附着在垃圾上,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和依赖。另外,老人爱囤垃圾,表明他们的匮乏感并不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情感的匮乏。”
从匮乏年代进入物质过剩年代,从为儿女奔忙的盛年进入孤独的老年,他们似乎一下子就被甩出了时代之外,一时无所适从。也许,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才是唯一使他们感到心安神定的方式。
多些尊重少“干涉”
今年,当我再次和父母为此争执时,忽然醒悟:wǒ men努力想要改造他们的意愿貌似饱含着爱和善意,其实是粗暴和傲慢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受困于阅历、经验和记忆,也就是说,人是很难背叛自己的出身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形成了自我认同,他会忠于那一个被认同了的自我,忠于他的记忆和经验,背叛自我才是最大的难题,这是人之为人的悲剧,然而不也正是人之为人的可贵之处吗?
在这个垂垂老矣的囤积旧物和垃圾的群体背后,是一代人的饥馑记忆,也是一代人被时代抛弃后的迷乱和不安全感。wǒ men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也许最好是尊重这个记忆,而不是无情地“扫荡”他们的生命经验,执着地要求他们按wǒ men的意愿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