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心性。有可能会使人走向堕落,也有可能使人的品性日臻圆善。是向恶还是向善还得看一个人的天赋的资质。有些人生来野性不羁,纵然后天的教化做足了功课也于事无补。有些人生来禀赋天成,佛理自通,稍加规劝,即可向善。
苏东坡是属于那种禀赋里向善的一类人。这种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良好的家境,尤其得益于年少时期优越的成长环境。他出生在书香世家,祖辈的品性也是极好的,他的祖父也是一位骨子里悠然自在,不为世俗束缚的智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自在生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有关于苏轼祖父的一段描写:他的二儿子,苏轼的叔叔赶考高中,全族人都欢天喜地的庆祝,老人家却在野外骑着驴子喝的伶仃大醉,他接过来官方送来的喜报,大声读过一遍之后随手扔在包裹里,看不出有什么喜悦之情,平静的骑着驴子回家了。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行为,甚至有人耻笑老人家,可是智者依然是保持着洒脱的性情。
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位心智极高,又保有真性情的人。他27岁发奋读书,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考上了进士。据说是年轻的时候没有用功博取功名,后来看到了两个儿子天赋极高,是在儿子的激励下自己也用功读书,可叹苏洵在智力上也是令人佩服,考得上进士是对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最大的肯定。
苏轼在美景如画、钟灵毓秀的眉山度过了少年时期。到了赶考的时期了,三苏做足了准备,信心满满的向京都进发,期待春闱一战,金榜题名。功夫不负有心人,父子三人不仅都考上了进士,而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当时的大儒欧阳修的赏识,尤其是苏轼,更能称得上是少年得意,名满天下。不过过高的才华也引来了麻烦,“乌台诗案”爆发,苏轼从此开始了人间炼狱般的政治生涯。生活是苦了,但是他的创作力更旺盛了,这就是苦难使一个人更加向善的典型例子。
黄州是一个偏僻的小镇,东坡却能在这里过着神仙般的生活。wǒ men可以从苏轼的诗词中窥探他的幸福。他把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感受转变为纯美的艺术。于是天才的文思泉涌,《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就这样诞生了。《赤壁赋》中有云: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展现了苏轼神仙般的超逸,文字里洒脱的气息似乎没有太多的悲感,但是读来却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最能体现东坡xīn líng感受的要算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苏轼超脱世俗的生存体验,从此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与政治生活始终保持一种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的中庸状态。从此生活里再没有苦痛,几近完人的品格终将惠及无数的后世子孙。
文/西江月,qq号:260002726
---- 文章来源于网络,阅读更多散文/随笔/诗词/佳句、发表文章作品尽在文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