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家、团聚”是现在年味的关键词,男女老少都差不多。wǒ men小时候父母眼里的年味wǒ men不大体会,但在wǒ men孩童眼里差不多就是新衣服和好吃的。回家团聚应该也是有一定群体的,但不是主流。
在“留守”这词还没冒出来之前多数乡村孩子对“思乡”“思亲”没有太多概念,吃穿的期盼高过一切。一年中吃的节日倒是不少,但是能穿新衣服的差不多只有春节。对特别耐冷的山区小孩来说,保暖倒成了其次,新旧却是天壤之别。我老家地处高山,春节时候通常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滴水成冰,和北方有得一比。小时候新衣服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保暖内衣羽绒服之类的,多数是用那种卡机布做的外衣(里面加手织的毛衣),而且还经常买不起,是用救济发的布料做的,刚穿上去冷冰冰的,但只要是新的对wǒ men来说就是一种诱惑,虽然提早个把月就备好了,但一定得等大年初一早上才舍得穿上,而且起得很早,记忆中都是点着油灯穿衣服的,抖索索的。不像现在,从城里回去的儿孙闺女大年初一还在鞭炮声里睡懒觉。
若是邻里亲族里有长辈做寿(五十岁以上逢十,土话叫“做十”)那就太好了。wǒ men都早早地在父母的日常言谈中知道了今年哪个阿公阿婆阿叔阿伯满十,他们躲也躲不掉。父母每到这时就嘀嘀咕咕为难到底要怎么送礼,wǒ men才不管这个,初一早上去拜年就能拿到红包这是最实在的,大半年的零花钱就看这个了,虽然这些钱的最终命运大都拿来充了学费。
wǒ men那时拜年是真要下跪的(磕头己经很少),扭捏着(也有兴高采烈的)到长辈面前双膝跪地,嘴上念着“x×拜年了……”,长辈就夸着“乖”之类的好话,一边递过来红包,wǒ men转身一溜烟跑了。也有被逗趣一番的,比如非说膝盖没着地,声音不够响要重来之类的,但没拿到红包wǒ men是不会走的……对现在的孩子啥都不用做就有大把的红包送上来,wǒ men那时真是不敢想像的。
现在常听人说年味淡了,我以为也未必吧,要看以什么为参照。因为有了那个年代的贫乏作为底色,与如今物质条件的丰腴对比,wǒ men的孩童时代就显得年味十足---wǒ men的身体是多么需要年节的难得滋润啊!
现在的年味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吃穿退居其次,团圆成为主流。看看那些大包小包红橙黄绿的身影,归心似箭的车队,久别重逢的老幼容颜,交错的杯影就可明白:团聚是这个时代最浓的年味。
高世麟(2019.01) 本文发表于《海峡时报》副刊(总第14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