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放养式阅读法

放养式阅读法

收录时间:2021/7/26 4:31:37

关键字:阅读  孩子  阅读者  家长  

阅读:201

  如今,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很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小时候喜欢阅读,但到了十岁以后却不再爱看书,放弃了之前的积累。这也是为何9-10岁被称为阅读发展转折期的原因。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父母可以有哪些作为,又容易有哪些误区,上海三林东校党支部书记郑钢写就下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

  儿童阅读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埋怨孩子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不少家长与我说,小时候,孩子非常喜欢阅读,一有空就会去看书,但是到了十岁前后,慢慢地发现他转移了兴趣,不再把时间花在阅读上。其实这也是阅读理论和研究上儿童阅读的“关键期”。

  国际阅读素养项目就是将9-10岁的儿童作为阅读素养的研究对象。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阅读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此年龄段的孩子知道学会如何阅读,并知道为了学习而阅读,那么他们的阅读习惯就会扎根,成为终身的行为。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就会陷入阅读的“消退期”。一旦孩子陷入或者困顿在这个“消退期”,无法出来的话,以前积累的阅读兴趣前功尽弃,更不要说是成为终身的阅读者和学习者。

  放养式阅读会让孩子迷失方向

  在传统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质疑的今天,很多家长看重孩子自由个性的培养,开始“散养”孩子,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别的一概不问。这种教育方式给wǒ men的感觉是更为尊重孩子,还可以让孩子在自我成长中得到很多锻炼能力的机会,所以才会被那么多的家长而接受。

  在阅读的道路上,似乎好像很多家长也选择了放养式的阅读方式。

  与以上一代的家长不同的是,他们对于阅读重视的程度大大增加。如还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买了大量的书,撕不坏的书,从小就启蒙他阅读;或者经常带领孩子去书店或书展,把他们扔在里面,随便看书或挑书;还有替孩子报名线上或线下的阅读课程,将孩子交给辅导老师,参加阅读课程。

  然而,或许因为自身阅读指导方法的不够,或者说阅读积累不多,或者彻底相信孩子的喜好,完全尊重孩子的阅读方式,他们对孩子的阅读的方式上常常选择放养式,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

  纯放养式的阅读方式只会慢慢消耗掉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多孩子在幼儿时非常喜欢读书,对于图书爱不释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然而慢慢地,他们对阅读不再热衷,读书成为可有可无的事,图书也成为了书柜里的装饰品。

  究其原因,阅读终究不是自娱自乐的事,而是探索世界的过程,是个体世界和文本世界互动的过程,是思维挑战和磨砺的过程,显然,放羊式的阅读只会是阅读停留在表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阅读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广泛阅读

  兴趣是学习之母,此话不假,对于阅读也如此。每个人的认知兴趣和倾向会有所不同,在书籍的挑选会有天然的倾向性和侧重点,一旦孩子迷恋上某种书籍就会不可自拔,深陷其中。

  “鸡皮疙瘩”系列作者、美国作家斯坦在谈到关于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时在,这样说道:“要让孩子们去寻找自己的阅读方式,我提倡小朋友多读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可以轻松自如地谈论的内容。”。

  在理念上斯坦强调给孩子他们自己想读的东西,尊重孩子的阅读方式,在生活中他也确实这样做了,他孩子的阅读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

  他的儿子马特小时候只喜欢加菲猫的漫画书。每天晚上,马特都是乐此不疲地阅读,非常投入,甚至整个人在沙发上笑的前翻后仰。斯坦和妻子知道他很享受这个阅读的过程,从来不干涉过他,也不强迫他去读其他的书籍,从阅读加菲猫开始,慢慢地马特开始阅读美国文学史上的所有经典著作,这样的路径是由于兴趣的驱动而导致他的广泛和深度地阅读。

  在这过程中,斯坦父母知道孩子马特喜欢阅读什么,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加菲猫的故事不仅对于孩子来说有趣,而且有意义。故事记录了从加菲出生,到他成长的过程中,上演的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趣味盎然、富有正能量的奇趣故事。

  这样的作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幽默贪吃的小加菲,还有爱流口水的乐天派大狗欧迪、聪明友善的小猫阿琳、甜美乖巧的老鼠格莉和她调皮捣蛋的弟弟格达等等,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生活镜像,也是他们成长世界的多样再现。

  作为阅读指导专家,斯坦夫妇知道这样的作品的价值,加菲猫的故事对于孩子来说是什么,更知道兴趣是引导孩子通向深度阅读和广泛阅读的关键。有了持久的兴趣,孩子就会在阅读的道路上追逐阅读的乐趣,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很主动地去找书读书。

  当然,家长和老师也可以适当的引导,将孩子的视线引导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当孩子对加菲猫感兴趣时,可是适当推荐关于其他猫的故事,甚至推荐有关猫的科普材料或书籍,还比如唐僧是《西游记》故事里绕不开的人物,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阅读唐代高僧玄奘的故事,分析和比较两者的联系。

  还有更为简单的办法,就是推荐各式各样的图书,鼓励孩子多读书,读杂书,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荤菜、蔬菜、水果等什么都要吃,营养均衡。

  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曾是这样谈读杂书的:“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的要多得多。”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也说起自己很喜欢看杂书,名著、历史传记、畅销书和历史等都看,因为他认为读杂书能增加思考的能力,锻炼看待问题不同的视角。

  所以,在孩子阅读兴趣的话题上,家长要做的是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呵护这种兴趣和爱好,并鼓励他慢慢地拓展阅读的范围,拓展阅读的版图,在深度和广度上前行。因此家长和老师的角色是孩子阅读兴趣的守护者和摆渡人。

  培养阅读的“效能感”,激发孩子的阅读“心流”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创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表现为期望值高、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自我效能感对于阅读也尤为重要,阅读效能感高的人表现为喜欢和热衷于阅读,当阅读遇到障碍时会理智的处理和对待,乐于接受阅读难度上的挑战,必要时发挥阅读技巧和策略的作用,积极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收获及乐趣,这是一名真正阅读者的表现。

  那阅读自我效能感如何培养?这里有三个原则:

  感受成功原则,在阅读过程中想法设法让阅读者多产生成功的愉悦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就像故事中会有诸多的情感线索,家长和老师引导孩子去找到情感线索,找到共鸣,无论这种情感是悲是喜,共鸣就是很好的阅读愉悦体验。

  其次是尊重支持原则,就是以读者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读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把阅读者的情感支持与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家庭也好,学校也好,阅读氛围的创设和条件的创造变得尤为重要,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是阅读爱好者,那孩子一定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成为天然的阅读者,这样的情感支持不是简单要求或者说教能行的。

  还有就是异步发展原则,说到底,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个体的事。孩子的阅读兴趣会不同,家长要做的事就是在尊重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和拓展。

  异步发展原则深层次体现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哈莫雷特是如何产生的?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每个人认知世界的角度和思维不同,每个人与文本人物对话的深度不同。

  我曾在《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一文中提到,对话是真正阅读的基本形态,这种对话是读者与自我对话,与文本对话,是与世界对话。这个对话过程是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读厚、读透、读深的过程。其实这个对话也是阅读个性发展、异步发展的原则。

  当阅读效能感生成时,孩子就会慢慢进入阅读的状态,能够自我掌握和把握阅读,从表层走向深处,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短暂走向持久,阅读的“心流”由此产生。

  米哈里是提出“心流”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这样定义“心流”:“个体完全投入到某种活动当中的物我两忘,身心合一的感觉。”

  如果孩子将阅读当作生活或学习中的必要部分,或者能舍弃其他爱好而投入阅读,忘乎所以,此时他的阅读的心流已经产生,他能在阅读中体验或品尝到快乐和乐趣,那么他离终身的阅读者就不远了。

  阅读是输入,关键还要输出

  为什么要阅读,很重要的原因是提高认知、改变思维结构和模式,但是仅仅是机械或简单的阅读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建立在分享、思考、分析和输出基础上的阅读才是有用的。

  阅读的输出就像跑步比赛中的终点目标,当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知道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最终阅读呈现成果或方式时,就会有目标感,目标感一旦树立,他在阅读过程中会朝着目标去努力,而不仅仅是完成阅读量而已。

  在输出的过程中,家长或老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很重要的方式是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构、情感等元素,交流为何喜欢这本书,喜欢哪个角色或者哪段描写等,诸如此类的话题。时间一久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带着任务去深入阅读,去思考,这本身也是效能感的培养和体现。

  而且,输出的形式更多体现为物化的形式,尤其对于儿童阅读来说,更需如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用各种形式对故事或文本的理解阐释出来,比如说读书报告,设计一些图文并茂,体现文本主要特征的报告,让阅读者读后完成。

  还比如说读书交流,组织孩子在读同一本书或者不同书后,以报告会、绘本展示、故事概要等方式告诉别人他的理解或收获。尝试着去理解,并写摘要。

  家长或老师还可以尝试着鼓励孩子做些笔记或者摘要。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感想,以及通过这个感想得到的联想,或者觉得书中写的好的地方,应该鼓励孩子记下来,琢磨一下它好在哪里。

  即使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也没关系,因为记笔记或摘要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选择和分析的过程,而且最后这些笔记或摘要会融会贯通,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在美国小学历史课还有一种真人读书报告活动,他们要求学生选一个历史人物,讲这个人的生平,学生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介绍和故事,然后在全班面前身穿当时时代的衣服,当这个历史人物的蜡像,讲述他所代表的历史人物。

  这样的活动对于阅读兴趣养,以及深度领域能力的提升、信息处卜理的能力培养以及博览群书,都是不言而喻的。像角色扮演、课本剧、故事续写、故事改写等都是阅读输出的形式。

  当读变成快乐和思维的事时,阅读者对于阅读自然就喜欢了,投入了,尤其是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阅读的兴趣和愉悦感常常是敲开阅读大门的金石。

阅读  孩子  阅读者  家长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5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