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心宽似海 有容乃大

心宽似海 有容乃大

收录时间:2021/5/27 8:50:03

关键字:曾国藩  蔺相如  容人  施琅  

阅读:289

心宽似海,大名无形

大度胸怀,广纳百川

历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以大度为怀;反之,小肚鸡肠、竞小争微、只言片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

春秋时候有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在赵秦两国渑池之会上为赵王争足了面子,赵王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拜他为相国。

其时赵国有个大将军叫廉颇,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利嘴,眨眼间职位就爬到了自己的头上,而自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位居他下,心里很不服气,决定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着廉颇,有时还称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门客出去,看见廉颇的车迎面走来,忙将自己的车退进小巷里,让廉颇的车过去。蔺相如的门客觉得憋气,埋怨蔺相如不该胆小怕事。蔺相如笑笑说:“你们说廉将军跟秦王比,谁的势力大?”

门客答:“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

蔺相如接着说:“天下诸侯都怕秦王,而我却敢当面责备他;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倘若我与廉将军不和,秦国肯定会趁机来犯,所以我情愿忍让廉将军。”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无地自容。

一天,蔺相如正在书房读书,一个门客急匆匆地跑来说:“廉将军找上门来了。”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颇此来何意,忙出门迎接。

只见廉颇裸露着上身,背上绑了一根荆条,见到蔺相如便双膝跪倒,说道:“我心胸狭隘,请相国责罚我吧。”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从此,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秦国十几年不敢侵犯赵国。

蔺相如无疑是与人为善的高手,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精明人肯定不行,如果蔺相如是个精明人的话,势必跟廉颇一争到底,不仅不会有“将相和”的美谈,而且一旦秦国灭了赵国,他们俩一个都别想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见,要做到这一点,非聪明人和明白人不可。

郭沫若是一个大度之人。他虽与鲁迅之间“曾用笔墨相讥”,但他在鲁迅逝世后,没有趁“公已无言”时前来“鞭尸”,而是挺身站出来捍卫鲁迅精神,同时对以前“偶尔闹孩子气和拌嘴”,还“深深地自责”。他曾经诚恳地表示:“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先生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其情令人敬佩,其辞令人感动。

豁达大度要求人们抑制个人的私欲,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更不应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权利,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大度做人,你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

人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大河里生活的鱼,不会因遇到一点风浪就惊慌失措;而小溪里的鱼就不同了,一感觉到有点异常动静,便立刻四处逃窜。人也是这样的,胸怀狭窄的人没有一点气度,常常争先恐后地与他人争夺蝇头小利,但这点小利到手后,却又发现丢了大利,如同人们所说的“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胸襟坦荡的人不是这样。

市场上,果贩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客人。

“这水果这么烂,一斤还要卖50元吗?”客人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

“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

客人说:“一斤40元,不然我不买。”

小贩还是微笑地说:“先生,我一斤卖你40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

“不会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就要卖100元了。”小贩依然微笑着。

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小贩依然面带微笑,而且笑得像第一次那样亲切。

客人虽然嫌东嫌西,最后还是以一斤50元买了。

有人问小贩何以能始终面带笑容,小贩笑着说:“只有想买货的人才会指出货如何不好。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见,用几句话把他顶撞回去,他就不会成为我的顾客。”

小贩完全不在乎别人批评他的水果,并且一点也不生气,不只是修养好而已,也是对自己的水果大有信心的缘故。wǒ men很多人在生活中却真的不如这个小贩,平常有人说wǒ men两句,wǒ men就已经气在心里口难开,更不用说微笑以对了。

当你被别人误会或受到别人指责时,如果你偏要反复解释或还击,结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闹越大。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不妨把心胸放宽一些,没有必要去理会。对于上班族来说,和tóng shì总会有摩擦,但是切记要理性处理,不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就算你赢了,大家也会对你另眼相看,觉得你是个不给朋友留余地,不尊重他人面子的人,以后也会防着你,于是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而且被你损害了尊严的tóng shì,还可能对你记恨在心,这样你就无意中多了许多敌人,这样做人岂不太傻了吗?

所以,要想做到豁达大度,就要看透一切,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这样,你做起事来才会从容不迫。

超然旷达,无往而不乐

人的一生,做事是一个方面,做人是一个方面,不善做人,就无从论及做事。做人又须从身心兼治开始。

人间万事超然旷达、随遇而安,是因为人毕竟太渺小,生命毕竟太短促。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短暂,萍踪无定,人生的历程如雪泥鸿爪,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开不败的花朵,也没有看不完的好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分明?”梨花怒放,柳絮飞舞,草色青青,满城春色,人们在尽兴地赏花游春,可是“人生看得几分明”?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尽兴赏花的机会呢?有限的人生给人们带来多少惆怅和迷惘啊!既然人生胜景难逢,聚少散多,别时容易见时难,那么,何必过分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升沉荣辱呢?

超然旷达,随遇而安,在这方面,苏轼可以说做得超神入化。

苏轼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待人生,认为人们应该“循物之理”,按照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生活,随遇而安,“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只有遵循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才能尽人事,终天年,做到死而无憾。

怎样才能尽人事,终天年,死而无憾呢?苏轼认为关键在于淡化功名利禄、物质欲望,进退出处、显达富贵、福祸穷通一任于天。“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正是由于苏轼超然旷达,无往而不乐,所以,他能在各种各样的人生情境下,始终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宁。在顺境,即使在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的春风得意之时,也没有得意忘形、飘飘然不知所往;在逆境,即使是身陷囹圄或贬居流放,也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总是在平凡甚至是困苦的生活中去体味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欢欣。“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居黄州,他不仅政治上失去自由,行动上受到限制,而且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与此同时,经济上十分窘迫,为了维持生活,苏轼不得不垦荒东坡,躬耕陇亩,“与渔樵杂处”。面对这样孤苦寂寞的环境,苏轼仍坦然自若,从困苦的境地中摆脱出来,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

长江善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自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在岭南和海南,他的处境更加艰难。在岭南,由于无法适应当地的瘴雾毒气,致使“旬日之间,丧两女使”,连他最宠幸的爱妾朝云也病逝了。在海南,他更是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海南,当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流放海南者很少得以生还,苏轼也断绝了生还北归的愿望。即便在如此困厄的境况下,苏轼也没有心灰意冷,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情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充实,可以弥补物质生活的贫乏,战胜外在险恶环境的艰苦,所以,尽管生活窘迫,苏轼仍“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正是这种超俗旷达、怡然自得的乐观情怀,让那些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的千古丽词,洋洋大观地流泻于笔端,他战胜了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险阻,终于成就自己辉煌壮丽的诗意人生。

以宽待人,以“度”容“士”

每个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尽管他可能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还应放开胸怀,接纳他们。

康熙二十年,康熙以“海氛一日不清,民生一日不宁”,“台湾不平,则沿海兵民弗获休息”为由,又一次力排众议,决定进军台湾。

七月,康熙起用原属台湾郑芝龙降将、留于身旁13年的汉人大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用台湾降将收复台湾,康熙就不怕施琅三心二意吗?康熙可不糊涂。

施琅赴任前,康熙特在内廷召见,又于瀛台赐宴,殷切嘱咐了一番,希望他不要辜负自己的希望,一定要把台湾收复。

第二年,因指挥意见分歧,施琅首次进军受挫。康熙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特别恩准施琅“独立肩任,直入海岛”的请求,将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他,显示了宽广的胸襟。

施琅不负康熙所望,经过一年的准备,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率战舰300余艘直驶澎湖。

二十二日,两军决战。清军水师焚毁击沉敌舰200余艘,击毙将军以下军官300余员,歼灭敌军12000余人,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郑军主力尽失,无力再战,被迫请降。施琅不负康熙所望,一举攻下台湾。

施琅的启用,体现了康熙宽广的胸怀,更显示出康熙在行事上的绝妙手段。他虽然采取武力手段进攻台湾,但是却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将攻打台湾的战争定义为正义的收复失地之战,而且还派了台湾降将施琅为主帅,增添了舆论的正面导向。

虽然打仗,众人却说不出什么怨言。而最终,施琅也算劳苦功高,功成名就,不知要怎样谢康熙信任之恩呢。所以说,做人要以宽容豁达为本,在充分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不惜把重任交给众人都不看好的人去做。这样,既用人所长,又显示了豁达胸襟,别人也必将谢恩报答。

古人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记住,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不一定干的都是坏事。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善于因势利导,引其长而弃其短,主张以“度”容“士”,以宽待人,换得人才济济于一府之大局面。

曾国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骗的时候。有一个冒充校官的人,拜访曾国藩,只见他高谈阔论,谈古论今,有不可一世之概。曾国藩礼贤下士,对投幕的各种人都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欢说大话的人。见这个人言词伶俐,心中好奇,中间论及用人须杜绝欺骗事,正色大言说:“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我纵横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欺骗;像左公(宗棠)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骗。而别人不欺而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经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国藩察人一向重条理,见此人讲了四种“欺法”,颇有道理,不禁大喜,对他说:“你可到军营中,观我所用之人。”此人应诺而出。第二天,拜见营中文武各官后,那人煞有介事地对曾国藩说:“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此人举涂宗瀛及郭远堂以对。曾国藩又大喜称善,待为上宾。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暂时让他督造船炮。

多日后,兵卒向曾国藩报告此人挟千金逃走,请发兵追捕。曾国藩默然良久,说:“停下,不要追。”沉默一会儿,曾国藩双手把须,说:“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边的人听到这句话,想笑又不敢笑。过了几天,曾国藩旧话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发兵追捕。曾国藩的回答高人一筹:“现今发、捻交炽。此人只以骗钱计,若逼之过急,恐入敌营,为害实大。区区千金,与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喷饭”之余,亦足见曾国藩的远见与胸襟。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器量阔宏,使wǒ men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

关于曾国藩的雅量大度还有这样一件事:新宁的刘长佑由于拔取贡生,人人都参加朝考。当时的曾国藩身份已很显贵,有阅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刘的楷书,想事先认识他的字体,刘坚持不给。以后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当时捻军的势力正在兴旺,曾国藩负责分击,刘负责合围,以草写的文稿,将要呈上,有人说:“如果曾公不满意wǒ men怎么办?”刘说:“只要考虑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怕的呢!”曾国藩看了这个文稿,觉得这样是非常正确的。刘长佑知道后,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儿芥蒂,是由于他做过圣贤才能达到的。”

宽容大度之态,让曾国藩博得了众多的支持和鼎力协助,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同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做人当有容人之过的度量

能容人处且容人

与别人很好地相处,宽以待人是不可缺的。所谓宽以待人,就是指对他人的要求不可过分,不强求于人,而是以宽容为怀,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

可以说,宽以待人是一个道德水平较高的表现。你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别人,要将心比心,多给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

对别人过于苛求,往往使自己跟别人合不来。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当那些懂事较少、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豁达、最能宽容别人的人,乃是最善于谅解人、最通达世情的人。

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寻找出一点甚至多个自己在这一问题上做得不够或不对的地方。没有一个错误和自己全然无关,至少要尽到指导和监督的责任。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不要固执之见,应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体会,wǒ men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积极汲取其精华。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去了就算了。每个人都犯过错,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这样既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对别人也是一种阻碍。

宽容不是纵容,否则,对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禁,因为你的过度的宽容,恰恰显示了你的软弱。给他人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宽容是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宽容。

学会宽容,意味着你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生气的根源不外是别人做事,侵犯、伤害了利益和自尊心,于是勃然起色,怒从心头起。此种反应无非是在惩罚自己,于己毫无益处。

学会宽容,意味着你不会睚眦必报,从而拥有一份潇洒的风采。

宽以待人要求wǒ men,即使对有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应给人提供改过的宽松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正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当然,wǒ men讲以宽待人,也不是说一味的迁就姑息,否则就会失去宽厚的本意。wǒ men在懂得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应懂得嫉恶如仇,捍卫正义。只有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抑恶扬善,才是真正的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正是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大度豁达地待人,使别人敬重和倾慕你的人品,并使你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宽以待人会使人人都喜欢与你交往。所以,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

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一种“德”。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以至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当他们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他们会以德服人。这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导致自由。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必然的。所谓“人有短,所以见长;唯有不香,乃见其香”。

容人之短,要正视其短,区别对待。容人之短,也要具体分析,根据不同之“短”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是不影响长处发挥的短处则可以任其存在,不必苛求。

容人之短,关键在于使长短各得其宜,这是容人之短最主要的体现。某些缺点在此处是“短”,在彼处则可能是“长”,反之,也一样。应因人而异,用心安排,必能使长、短各得其所。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

一个人可以“独清”,但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却不可因此而没有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与原则,wǒ men没有必要用严苛的眼光来要求他人。

宋朝的范仲淹,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用人的时候,主要是取人的气节而不计较人的细微不足。范仲淹做元帅时候招纳的幕僚,有些是犯了罪过被朝廷贬官的,有些是因为犯了罪被流放的,这些人被任用后,不少人不理解,产生了疑惑。范仲淹则认为:“有才能没有过错的人,朝廷自然要重用他们。但世界上没有完人,如果有人确实是有用人才,仅仅因为他的一点小毛病,或是因为做官议论朝政而遭祸,不看其主要方面,不靠一些特殊手段起用他们,他们就成了废人了。”尽管有些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范仲淹只看其主流,他所使用的人大多是有用之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用人时,用有过之人也是常事,应该看到他的过错只不过是偶然的,他的大方向是好的。《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wǒ men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首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能够团结的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在现代社会中,与人相处,不时地会遇到他人对自己利益的侵犯,如果不是大的原则问题,不妨一笑了之,显出一些大家风范。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示道歉。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宽容,领导者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胸,善于求同存异,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是对一些细枝末节斤斤计较,更不要对一些陈年旧账念念不忘,因为领导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属下在意的对象。

由此可见,处变而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以宽容对待狭隘,以礼貌谦恭对待冷嘲热讽,不将心思牵于一事一物,不将一丝哀怨气恼挂在心头,这是作为一位领导人理应具备的容人雅量。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现代人来说,领导的肚子里要能跑开火车才行。对于具有不同脾气、不同嗜好、不同优缺点的人,你要学会去团结他们,因为你是一位领导者,你应具备一颗火热而宽容的心。

不要翻人家的污点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被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准则。

对人宽容应有“包容”之意,不要苛求他人十全十美,不要总挑剔他人的一些小缺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些话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与人相处要看到其长处,包容其缺点,不可要求他人太严。孟尝君出使秦国时,遭人谗害,秦昭王囚禁并想杀了他。危急之时,孟尝君就想到向昭王的宠姬求救。而那宠姬却想要孟尝君那件已献给昭王的白狐裘。一时无计可施,孟尝君的一位食客,曾是偷盗之徒,他使出拿手绝活,帮孟尝君盗出那件白狐裘,献给了这个宠姬从而使孟尝君获救。

孟尝君被昭王释放后,急驰回国,走到函谷关时,已是夜半,须到鸡叫时方可出关。于是食客中又有一个善学鸡叫的人学几声鸡叫,才使孟尝君逃出函谷关,回到齐国。

对别人的小缺点给予包容,而不要一味揭短。“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这是《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对别人的短处,要予以遮掩,如果揭人之短,也暴露了自己的短处,是以短攻短;对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加以引导,如果忿而疾之则是以顽济顽了。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不揭短。”人们的短处是不喜欢别人揭的,揭短就是损害人的名誉。特别是人家本来已经改正了的问题,如果轻易地触及,那是很伤人的,难免反目。

有些人的短处并不是指他所犯的错误,但也不是很光彩的历史,所以他们也忌讳别人给揭出来。

在封建时代,因说话不留神,揭人家的短处,犯了人家忌讳而人头落地、身首异处的事例不胜枚举。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的农民英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他的几位患难兄弟因在他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损他“领袖形象”的往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做过“贼”(起义在封建时代是贼的同义语),自从当了皇帝后,就很忌讳人家提他以前的那段“不体面”的往事,如果有人当他的面说“和尚”、“僧”乃至“生”都会招来杀身之祸;他也不许别人提“贼”,甚至与“贼”音相近的“则”字也不许提,提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在封建时代,这种忌讳心理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便是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学者因触及到当权者的短处,犯了当权者的忌讳而白白丢了身家性命,可悲可叹。

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难免失足、犯错误,只要改了就好。有些问题一旦改正了,成了历史,当事人就不愿意提及这不光彩的一页,更不希望有人拿它当话把儿,到处去说。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作文章,就等于在人家伤口上撒盐,有损于人家的名誉,这也是不能容忍的。

有一位青年工人,小时候不懂事曾犯过错误被劳教一年,从此他吸取教训。参加工作后,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多次受到表扬,后来当上了车间的组长。可是有人不服气,不服管。有一次,工人小许在工作中私自外出,被他发现,他对小许提出批评,小许不服气,揭人家的短说:“多大事呀,不就耽误一会儿吗?还能进去蹲几天呀,咋地?”一句话,对方急了,没等他说完,拳头就打了过来。

翻人家的污点,触及人家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wǒ men在言谈交际时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

四川乐山凌云寺内弥勒佛旁的一副对联则又有所不同:“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低。”

这副对联强调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要时时处处看到自己的无知无识,对人要尽量找出别人的长处。笑,并非笑人,而是笑自己无知无识;观,并非是观人之短,更要观人之长,取人之长,学人之长,容人之短。

任何正常的人,都是有短有长的,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有时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说wǒ men看人、待人,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俗话说:人至察则无徒。做人还是应心胸豁达,不可过于较真。哪怕是众人眼里的恶人、小人、屈节之人,也要敢于拿来为我所用。这些人用之得法,都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那么对一些小瑕疵,何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春秋名将吴起,虽具才华,却趋名好利,是个十足的名利狂,为得仕途,不惜使用卑劣手段。吴起到鲁国请率大军攻齐,却因妻子是齐国人而受到怀疑,于是吴起愤然杀妻,后遭鲁臣嫉妒,被削掉了兵权。

吴起本想用妻子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辉煌前程,不想在号称“礼仪之邦”的鲁国栽了跟头,不仅白白搭上了妻子的性命,而且弄得名声狼藉,彻底堵死了自己仕进的道路。他听说三晋之中,魏文侯最贤明,便跑到魏国,结识了魏国大臣翟璜,求翟璜将他引荐给魏文侯。当时,魏国的西部边境西河一带与秦国接壤,连年受到秦军的侵扰,魏文侯正在物色能守卫西河之人。翟璜便向魏文侯推荐吴起。

魏文侯不放心,又征求相国李悝的意见。他问李悝:“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李悝说:“吴起贪婪而且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魏文侯立即召见吴起,听吴起畅谈其治军用兵之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毅然封吴起为将,令他率军去抵御秦军的进犯。吴起再显身手,不仅击退了秦军的进犯,还大举反攻,一气攻占了秦国五座城邑。之后,吴起又与魏国名将乐羊一道远征中山国,历时三年,终于灭掉中山,使魏国威名大震。鉴于吴起的军事才能与赫赫战功,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守,让他肩负起了防御魏国西部边境的重任。

宋代的杜衍曾经说过:“如今当权在位的人,大多数喜欢指责别人小事的过失,这样做实在是不宽恕的行为。”杜衍从做知州的长官到安抚官员,从来没有斥责一位官员。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就让他们干一些实际的事,不让他们闲下来养成懒惰的习惯;对那些行为不谨慎的官员,用不谨慎会导致祸患的道理教育他们,不一定要依法惩罚他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说,做人要以宽容豁达为本,在充分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不惜把重任交给众人都不看好的人去做。这样,既用人所长,又显示了豁达胸襟,别人也必将谢恩报答。

以宽容之心度人之过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伺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象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地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自己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幸运的是,第二天,部队找到了他们。

事隔三十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宽容了他,wǒ men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交恶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杰斐逊想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他想告诉亚当斯,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斐逊还没来得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没有交谈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他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

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这个例子告诉wǒ men,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

郑板桥说得好:“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糊涂而已。”当然,在原则的问题上糊涂不得。而在涉及个人恩怨的问题上,则应该糊涂一些好。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也应该宽容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也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了。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交友的基础,宽容能使你赢得友谊。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谦和豁达 : 拿得起,放得下

曾国藩  蔺相如  容人  施琅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