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这两天,一则网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网友“鼓楼我的家”发帖称,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在下课时听到班上的小朋友们讨论六一节的礼物,让她大吃一惊。“有个孩子说,我爸是副处长,他的手下送我一台学习机;有个孩子更逗,直接反驳他说,你爸太没面子了,手下才送你个学习机,别人来我家求我爸办事,我在旁边说家里的ipad坏了,玩不了切水果了,那个叔叔直接就在我家上网,给我订了一个ipad,第二天妈妈就在家收到货了。”惊讶还没有结束,“这两个同学相互比完,班上的体育委员也加入了他们拼富的话题,告诉两个同学说,我爸六一儿童节什么礼物也没送我,就说拿出3万块钱,带着我给孤儿院的小孩送礼物。”
儿童节过成了“拼爹节”和“拼富节”,不但失去了儿童节的健康呵护之意,也埋下了儿童健康成长的隐忧。可以想见,孩子有了这样的灰色价值认同,平时的书本和学校教育再先进、再生动,也显得很苍白,一百次空洞的说教,也禁不住孩子耳闻目睹和体验的一次负面实践来得更有破坏力。
孩子喜欢“拼爹”、“拼富”,不是孩子的过错,错在大人。一些孩子家长,在家里面对公权私用,丝毫不避讳孩子的在场;甚至故意在孩子面前显摆公器私用的优越性,以期从小培养孩子的权力优越感。岂不知如果让孩子早早知道了公权是用来谋私的,这无疑是孩子认识权力的灾难。
当下,“家族式腐败”越来越普遍,而给孩子早早培养了善待拼爹和拼权的公权意识,就会防微杜渐( 一起感悟人生)。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和儿子之间有关“公器私用”的小故事很有启发性。
在龙应台担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期间,文化局的活动有很多企业厂商的赞助。一次一家世界知名的运动鞋厂捐给了文化局8000双跑鞋。热情的经理说,“局长,带孩子来买鞋,给您打对折。”13岁的孩子从德国回来,她就准备带他到鞋店去买鞋。他很兴奋,因为那是名牌,但是他说,“不过妈妈,你要知道,你去买就是腐败。”她大吃一惊:“什么意思?”孩子慢条斯理地解释:经理的半价优待来自你和他们的合作,那是政府的行为。由政府行为所衍生出来的优惠,就不应该由你个人来接受,接受了就是公器私用,就是腐败。
龙应台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她在想:孩子说得完全正确。但是,这个13岁的孩子从哪里得到这样的概念呢?她追过去问他,他觉得她大惊小怪,瞪她一眼说,“吉斯是怎么下台的?”吉斯是德国pds党的主席。因为公务常常飞行所以累积了附赠里程,他就利用这附赠里程去度私人的假期,吉斯因此下台。
延伸
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朋友李先生的孩子读大学三年级。孩子提出,现有的手机、电脑太“老土”,要李先生出资重新更换。如手机不仅要有mp4功能,还要带gps导航等;两年前才买的笔记本电脑也要换性能更佳的型号。最好再添一台数码摄像机,既方便外出旅游,也能在同学中显得有“档次”。但老李夫妇都是普通企业员工,孩子学费都靠省吃俭用而来,再筹钱对上述“装备”升级换代,自然使其愁肠百结。
和李先生一样,大概不少家长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也常常会为子女盲目攀比和追求高消费而犯愁。现实生活中,的确不少父母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有的甚至不用孩子开口就送上前去,这样长期下去,就会使孩子们养成攀比、讲排场的不良习惯。
有调查显示,全国0至12岁的孩子每月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八成的工薪阶层三口之家,一个孩子的月平均消费竟超过一个大人。
笔者以为,作为家长,对孩子万万不可有求必应,父母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同时,还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一些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