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人生感悟 摔手机是惩罚自己还是仅为了表示愤怒

摔手机是惩罚自己还是仅为了表示愤怒

收录时间:2021/5/21 10:05:51

关键字:客体  手机  愤怒  心理学  

阅读:190

为什么人在生气时候,就会摔手机?有人说手里正好拿着手机,是最近的物品。这种行为反应人的心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摔打东西来自于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被人关注的渴望。他代表了一个人孤立无援的无助感的诉求。

高兴时是不会摔手机的,愤怒最容易导致摔手机,愤怒是怎么来的呢?人类发泄愤怒有两种指向,一种是对内的,从检讨,自责直到自残,甚至自杀。另一种是对外的,从抱怨,谩骂到摔东西,甚至杀人。

从本能的角度来讲,这两种行为是人类死和破坏的本能的体现-----愤怒是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愤怒的本质是压抑,压抑来自于人格中称为超我的道德部分,当发泄的对象无法直指超我(比如恨一个人,但杀人是违法的)时,这种愤怒就开始漫无目的的投射到他可以影响,使其改变的事物上。因为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常常是不自知的,又引导了过去的挫折经历共同出现,所以发泄的方式也因此而变得没有具体形式,最终导致以最原始的挥动四肢的方式来进行。

先讲个例子:今天上班,阿芙拉带着全新的iphone到公司,旁边tóng shì看见,还问是不是男友送的生日礼物。上周阿芙拉的手机才爆屏修好,理论上不会那么快就换新机。

阿芙拉微笑,没回应。实际上,她确实上周才修好手机,但昨天旧手机被她摔个稀巴烂,不得不换支手机。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因为心情不爽,就如此冲动的把手机给砸了。

不久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在股东会,气愤下把手机给摔了。确实我发现拿手机泄愤的情况,在来谈者中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从客体心理学谈起

心理学发源于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家柏克莱曾提出一个观点:「存在就是被知觉。」

意思就是如何证明一个东西存在呢?只要能被wǒ men知觉到,它就存在。譬如眼前的苹果被wǒ men看见,那么它就存在。

柏克莱的意思不仅如此,包括思想、情感、上帝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果wǒ men能在内心知觉到,同样可以证明他们存在。

这里就连结到一个哲学的大哉问,「如何证明自我存在?」

论证自我存在的工作,从笛卡儿一路走下来,哲学论辩延伸至心理学的假设,已经不再有那么多人去为这个事情伤神。

既然不需要再去证明自我存在,那么该如何去认识「自我的性质」就成为弗罗伊德到克莱因、温尼柯特,客体理论的发展的任务,解释「自我是什么」。

这也阐释了客体心理学经常被误会的一个观点,就是客体心理学不是在研究外在客体,其实是藉由把「自我」抽绎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去理解,所以才叫客体,就像wǒ men照镜子不是因为镜子里头有另一个我,而是通过镜子看见自我,镜子中的影像只是我的外在投射一起感悟人生。

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

克莱因认为,成长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内在客体的早期建构通过母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有了健康的内在客体关系,人才能够在社会中建构健康的外在客体关系。

这个内在客体,好比某些咨询师经常挂在口中的「内在小孩」和「内在大人」,或者「男性自我」和「女性自我」,其实都是把自我当成一个可以分析的对象,用以说明内在和谐的状态。

到了温尼柯特,他更强调内在客体和外在世界(客体)的互动,如何反过来影响自我建构。

最有名的理论就是「慰藉物」的概念,慰藉物就像孩子从小披着的小毛毯,卡通《史奴比》中有个角色叫莱纳斯,他老是吮吸手指,并且随身带着一条小毛毯。这个毛毯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安全感的来源。

温尼柯特认为,这条毛毯是孩子与母亲分离的「过渡」,取代母亲的作用,最终一个成熟的人连这个过渡物也会舍弃,走向真正的独立,凭藉自我获得安全感。

客体心理学可以用来解释摔手机这件事,因为手机在现代社会,是许多人通过外在世界认识自己,并且用以获取安全感的来源。

惩罚自己,以表愤怒

手机是个载体,通过手机wǒ men和他人联系,微信上有无数「好友」,即使不熟,被删除帐号或是发信息没回应,都会使人焦虑。各种广告告诉用户:用什么好、用什么新潮、用什么才对,种种指导语都在教人们「如何做自己」。渐渐地,手机变成一个和自我无法分离的客体,这个客体是自我的衍生物、安全感的来源、莱纳斯手中的毛毯。

当wǒ men很愤怒,wǒ men需要表达愤怒,现代社会教育wǒ men不能伤害他人,那是犯法的,要付出代价。这时,wǒ men能够表达愤怒的方式,只好转移到自己身上(如安娜.弗罗伊德所说,认为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的状态)。

于是wǒ men惩罚自己。失恋为什么会让某些人酗酒、喝到吐,或者和陌生人上床来报复前任。诸如此类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表达愤怒,能够让wǒ men暂时获得内心平静。

当人与手机之间的界线模糊,摔手机其实就是一种惩罚自己的方式。

最严重面对愤怒的方式,就是自杀,这是最严重的一种自我转移。所以当wǒ men看见一个人伤害自己,背后往往潜藏的不只愤怒、还可能是难过、悲伤或厌恶等强烈情绪。但惩罚自己的方式对于表达情许总是带有许多副作用,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后悔」。因为表达之后非但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为自己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我看过女孩为了抱负男友(实则为了宣泄情绪),结果怀了陌生人的孩子,不得不去堕胎。这对前任毫无影响,但对自己的身心却留下无法弥补的印记。

结语:你成熟吗?

从客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起很会赚钱、社交能力很强或才华洋溢,具备正确表达与宣泄情绪的能力,才是成熟的象征。因为这意味着你的自我意识足够清晰,你知道情绪要往谁去,又该往哪里去。

其实,每次强烈情绪来袭,都是认知自我的好机会,强烈情绪就像聚光灯,把自我作为客体的轮廓照得一清二楚。能让wǒ men看见自己最在乎的部份,亦可能是最脆弱,渴望隐藏的部份;或是长期渴望,但不敢去追求的部分。

这些部分被wǒ men割裂,好像不属于wǒ men,但没有人能够割裂自我,自我总是一体的。好比无论你如何咒骂镜中的自己「无能」、「废物」,都无法让自己自认无能、废物的一面消失,顶多视而不见。

假使你哪天因为情绪摔手机,先别心疼手机,先心疼你自己。通过这个机会好好检视自己内心的困顿,那里可能有个内在小孩之类的客体,等待wǒ men去安慰。

客体  手机  愤怒  心理学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